姓名测试 | 心理测试 | 公司名测算 | 车牌号码吉凶 | 周公解梦 | 星座查询 | 手机号码吉凶 | 免费起名 | 姓名配对 | 个性签名 |
更 多▼
网站导航
当前位置:1518首页 - 周易 宝宝起名 公司起名 公司名称测试 周易讲座

《周易》关于境遇与境界的智慧(上)

纪晓岚在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中对两千年易学发展史上的“两派六宗”皆有微词,提出只有《周易·大象传》体现了易学的真精神。笔者对于纪晓岚此一见解可以说佩服万分。从易学的发生源头说,《周易》是一部占筮之书,这是没有疑义的。但周人随着理性的张扬,已经超越了占筮的局限,将它升华为一种关于境遇与境界的智慧。然而对于此点,后世只有极少数的思想家才领悟到。

  在《易》学史上一直有两个传统,一个是“筮占”的神秘传统;一个是“演德”的人文传统。筮占的神秘传统本是殷人的传统,而“演德”的人文传统则是由周人开创的。

  《吕氏春秋·勿躬》说“巫咸作筮”,巫咸为商王太戊(约公元前十六世纪)之臣,这意味至少在商代筮法已然存在。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烺先生破译甲骨文、金文中所见“奇字”,发现这些“奇字”乃是一种数字卦,它们分属商、周两个时代,而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六爻的重卦形式。数字卦的发现支持了筮占起源于商代的传统说法。而对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较晚提出的“文王演《周易》”发明重卦的说法提出了挑战。笔者十年前曾撰写《“文王演〈周易〉”新说》一文(发表于《哲学研究》1997年第3期),依据《易纬乾凿度》所说“演德者,文(王)”等资料,提出文王对于《周易》的贡献乃在于“演德”,而不是发明“重卦”,文王“演德”之书作为“人君南面之术”藏于秘府。另外周人又改编殷《易》为《周易》(指卦、爻辞)作为“神道设教”之术而掌于卜史之官。这两种书一直是分传的,并未合在一起。因此,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需要体察:有秘府之《周易》,有方术之《周易》。秘府之《周易》用于“演德”,方术之《周易》用于占筮。

  那么,秘府之《周易》是什么呢?韩宣子聘鲁所见之《易象》是也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记载:

    晋侯使韩宣子来聘,……观书于大史氏,见《易象》与《鲁春秋》。曰:“周礼尽在鲁矣,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。”

  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540年(当时孔子只有十二岁),韩宣子(韩起)是晋国新执政的大臣,他代表晋侯来祝贺鲁昭公新继位,修盟通好(当时晋为盟主国),受到特殊的礼遇,节目之一就是请他观览鲁国秘府所藏的重要典籍——《易象》与《鲁春秋》。中国人自古有宝爱故籍,尊崇先圣先贤的传统。若是自己父祖所传之典籍,奉之不啻神物。鲁国是周公的封国,鲁公室作为后裔典藏、宝爱文王、周公之书是很自然的事。孔颖达《春秋左传正义》于此条下疏曰:

  大史氏之官职掌书籍,必有藏书之处若今之秘阁也。观书于大史氏者,……就其所司之处观其书也。……鲁国宝文王之书,遵周公之典。……文王、周公能制此典,因见此书而追叹周德。

  又说:

  周之所以得王天下之由,由文王有圣德,能作《易象》故也。

    他说周人所以能得天下,是由于“文王有圣德,能作《易象》”的缘故。问题在于,文王所作的《易象》究竟是一部什么书?韩宣子的赞叹颇堪玩味:“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。”我们可以把韩宣子的话作这样的理解:《易象》一书堪称修德的典范和立国的纲领,此书由文王创制,而由周公完成。周文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,以地方不过百里的“小邦周”要战胜统治天下的“大邦殷”,唯以“阴修德行善”(《史纪"周本纪》),争取与国为国策。羑里为殷地,文王被囚于此,会了解到殷人的蓍占之术,文王对之加以损益改造,其用心并不在于把它当作打发寂寞无聊的玩艺儿,而是为日后以周代殷作一种思想理论的准备,因而作《易象》。

    这是一部以卦象形式设定不同的处境来建立道德原则的。实际上,《易象》是文王、周公用以教导周贵族如何“王天下”的统治方略,是“人君南面之术”,向来藏之秘府,并不传布于民间,一般人极难见到。当初,周公受封于鲁,因其辅相成王,使世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伯禽就封国时,“备物典策”(《春秋左传·定公四年》),韩宣子所见《易象》很可能是当时周室典藏的副本。而周室所典藏的书籍在骊戎之难已失,所以韩宣子说:“周礼尽在鲁矣!”

  孔子生于鲁国,并曾相鲁,他以“述周公之训”为职志,应该亲眼看到大史氏所藏之《易象》。孔子说:“五十以学《易》,则可以无大过矣。”又说:“不占而已矣。”应该是就《易象》说的。以往学者对孔子与《易》的关系有过许多讨论,但都没能解释学《易》与“无大过”之间的必然联系,而从本文观点看,这个问题是简单明了的:因为《易象》是“演德”之书,不是筮占之书,如果懂得在不同境遇下如何修德,当然也就会“无大过”。长沙马王堆帛书本《周易·要》有这样的内容:子贡问孔子“夫子亦信其筮乎?”孔子回答:“我观其德义耳。”“史巫之筮,乡(向)之而未也。”孔子研习《易》理,走的是文王、周公“演德”的路线。荀子讲“善为易者不占。”(《荀子·大略篇》)这种“不占之《易》”乃是儒家之《易》的正轨。

    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关于韩宣子观书于鲁太史,见《易象》与《鲁春秋》的记载,凡治易学史的学者皆耳熟能详,但大家多未理会孔颖达所作的疏,孔疏一称“文王、周公能制此典”,再称“文王有圣德,能作《易象》”,学者即使偶读及此处亦不深信。原因是学者宁可相信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所说“文王演《周易》”作重卦之事,而不相信文王、周公作《易象》之事,更何况《易象》一书今不得见而口说无凭呢?

  而笔者以为,《易象》一书可能并未亡佚,它与今本《周易》大象传有某种内在的联系。从今本《周易》大象传的内容来看,它正是一种“演德”之书。饶宗颐教授做过一个统计,《周易》六十四卦象辞(大象)中直接提到“德”字的有十四卦,他写道:

  《易象》的作者,在解释各卦时,屡屡以“德”为言,如《坤》象云:“以厚德载物。”《蒙》象云:“以果行育德。”《小畜》象云:“以懿文德”。《否》象云:“以俭德避难。”《豫》象云:“以作乐崇德。”《蛊》象云:“以振民育德。”《大畜》象云:“以多识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”《坎》象云:“以常德行习教事。”《晋》象云:“以自昭明德。”《蹇》象云:“以反身修德。”《夬》象云:“以施禄及下,居德则忌。”《升》象云:“以顺德积小以高大。”《渐》象云:“以居贤德善俗。”《节》象云:“以制数度议德行。”(《天神观与道德思想》)

  至于其他数十卦如《乾》象云:“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《屯》象云:“君子以经纶。”《讼》象云:“君子以作事谋始。”《师》象云:“君子以容民畜众”等等,虽然没有直接提到“德”字,但也无疑在教导“君子”应具备某种德行。这说明《周易》大象既是讲《易》象的,也是“演德”的,是合乎文王、周公的《易象》精神的。

  今本《周易》有《象传》上、下篇,这是汉儒所谓“十翼”中的两篇。《象传》亦称象辞。象辞分为卦象辞和爻象辞两部分,前者称为“大象”,后者称为“小象”。《象传》之“传”是对“经”而言,“大象”是对“小象”而言,这是历史上研究《周易》的人的一种方便叫法,并非《周易》原有此名目。因而我们今天所说的《周易》大象传,其本来的名字就应该叫“易象”。

  虽然今本《周易》大象传的内容合乎文王、周公“演德”的精神,但在形式上今本《周易》大象传部分不似《尚书·周书》那样佶屈聱牙,而较通俗易懂。笔者以为,这可能由孔子及其后学在《易象》的传述过程中对之加以修饰和润色过。所以,我们可以把韩宣子聘鲁所见《易象》称为“文王《易象》”,而将今本《周易》大象传称为“今《易象》”。这在于表明两者既有所区别,又有某种承继的关系。

  《易象》原本是单传的,《晋书·束皙传》记载晋“太康二年,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,或言安厘王冢,得竹书数十车。……其《易经》二篇,与《周易》上、下经同。”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后序》也言及此事,说汲冢“《周易》上下篇与今正同,别有《阴阳说》,而无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文言》、《系辞》,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,尚未播之于远国也。”魏襄王卒于公元前296年,魏安厘王卒于公元前243年。笔者倾向于认为此墓是魏安厘王墓。当时出土的汲冢竹书《周易》中并没有《象传》之类的内容。而《易象》一书被纳于今本《周易》之中可能是在数十年之后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之后的事。当时儒家以及诸子百家之书皆在焚毁之列。而《周易》作为卜筮之书没有被禁,仍然相传不绝。而在此时,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各流派的书便开始整合汇编。《易象》一书大概也是于此时被整合汇编进去的。秦汉时期的方士势力甚大,《周易》的“筮占”的传统理所当然成为主流,《易象》被编进去后,其“演德”的传统也便湮没不彰了。

  今本《周易》大象传的结构由卦画、卦象、卦名、卦义所构成,本身即是一完整意义的“周易”。不过其原本的意义只是用于“演德”,不用于筮占而已。

  今《易象》有公式化的倾向,它大体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卦象+卦名,一部分是义理(亦即“演德”)。例如:

  卦 象    卦 名    义 理

  云雷      屯     君子以经论

  山下出泉    蒙     君子以果行育德

  在伦理学上,这是境遇与境界的关系问题。每一卦象象征一种境遇,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下,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行和境界,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抉择。因而今《易象》所阐发的只能是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。

    各个人的生活,各个民族的生活,是由不断涌现的生活事件所构成的,这就提出一个“境遇”的问题,所谓“境遇”,包涵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机遇。人生无不在境遇中,境遇各种各样,有顺境,也有逆境,人在各种境遇中应该具有怎样的境界?其实境界不是某种超然的东西,而是处理不同境遇问题所表现的最佳的人生态度。

    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约瑟夫·弗莱彻(Joseph Fletcher)说:“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,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。”(《境遇伦理学》,中文版第119页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9年版)关于境遇与境界问题,在中国周代就已经有了自觉的认识,《尚书·召诰》“王敬作所,不可不敬德”“所”是处所、处境,其义谓:作为君王应该在各种处所、处境下表现出敬德。这就是境遇与境界的问题。后来孟子的名言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讲的也是境遇与境界的关系。总之,境遇与境界问题是人们所直接面对的重要的人生问题,它要人们从具体境遇出发,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因素,导出事物的正当性的原则。

  今《易象》可以说是专门探讨境遇与境界问题的奇书。它以六十四卦的形式探讨在不同的境遇下,君子所应具备的德性。在这里,“德”并不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规范,而是主要表现为境遇与目标之间的最正当最合理的途径,作为面对目标的境界正是解决境遇难题的指路明灯。
关于1518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占卜大师  |  相关资料
Copryright © 2009 1518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